親愛的大家晚安啊~話說,今天我看到了這篇文章,覺得有點神奇。
這篇文章大概是要表達:
1.頂尖的大學生搶著來大陸實習 「名單上有阿裡巴巴、騰訊、百度⋯…,是我們所有人心中新創、網路公司的前幾名啊!
」
2.實習體驗很好,可以憑意願跟能力而不是經驗得到臺灣很難得到的機會 「長官只問了我有沒有去過貴州?想不想去?我說想,結果隔天就出發,與其他各大媒體記者,一起參加貴州茅臺的產品發表會。」
3.人家才不在意獨不獨 「你們是天然獨世代耶,實習一個月,沒有任何文化衝擊嗎?」「什麼是天然獨?」
4.人家很實際。 「我很愛台灣,但我也沒有愛到要跟著台灣一起窮!一起窮,又能改變什麼?」
5.記者想要人家回來 「我們不須急著阻止20到35歲出國打拚、強健實力的人,我們應該著急的,是如何讓這些人在35歲後,願意返鄉。」
我覺得神奇的一點就是居然會用到「阻止」跟「願意返鄉」這兩個詞。
你想想說出這句話背後的心裡,是不是有一個對於自己現況的理解,對於對方境況的預期?但他顯然又不瞭解臺灣人在這裡的發展,也揣測不了大陸這個作法後面的幾手打算。
要是瞭解的話他不會說願意返鄉,因為1000人裡100個人想出來、40個人會出來、20個人會待下去。
這20個人把自己的壯年時光作為籌碼上了賭桌,七年過去結果是怎樣呢?我目前的感覺是5個人會因為成家待下來、5個人需要在這裡賺錢、3個人作為小主管過得不錯、1個人可能會成功。剩下那6個人怎麽了呢?賭桌上都有輸贏平,你覺得他們會不會回家呢?
願意的意思就是,你假設對方不願意。而這似乎只對應著40人中的14人,換算成機率是35%,是否能代表臺灣的媒體對臺灣人在大陸的境遇只瞭解35%?
不過的確沒有人可以完全描述自己沒有經歷的生活,能拋出問題就是造福大眾了。我對這篇文章的內容沒有太多想法,因為即使是頂尖的大學生,能代表所有這個世代的百分之幾呢?
還有頂尖的年輕人流動本來就是常態,要是連那些本來想著畢業安居樂業的大多數學生都想跑,那才要完呢!
我只是覺得臺灣對大陸的瞭解還是太少太少,明明語言相通也有好多人的流動,為什麽還是這麽少呢?看來我寫這本書,還是很有價值的啊!人最怕就是要選擇的時候沒有情報,我要為大家貢獻一點情報!
《我在大陸的日子》預購到9/20,印400本: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chinabook 內容就是我這七年的求職工作租房實錄與辦證情報啦!
Yorum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