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病也不是病,只是因為我工作在平臺產業、這陣子又跟各種大小平臺打交道,有點小感觸。話說平臺這種產品呢,很難做起來、但做起來之後就會形成很強的競爭優勢,這時候就會開始”生病”。
--
用詞解釋:
1.平臺:狹義指網路上提供買賣雙方交易的平臺,廣義上指有任何有供給者、運營者、接受者三者同時存在的任何群體。2.生病:不是說它真的變壞了,是說你明顯地發覺他跟以前不一樣了。
--
平臺的生命週期:
1.醞釀期:
有一個人決定要做了,他找很多人討論並且聚齊了必要資源其中之幾。
2.創始期:
創始人身兼PM,引導設計與技術介入(雇用或外包)。他們把產品或著環境作出來之後,開始找供應方供應內容或商品,利用市場手段聚攏消費者。此階段需要超強的毅力與能力,很多平臺在這個階段就再見了。
3.成長期:
順利形成了平臺的雛型,功能正常運行,供給者與需求者開始有一些交互,你有了一些初期的資料。這時候運營者一邊維持著產品與人物的正常交互,一邊進行更多的市場行為以獲得更多供給者/需求者,初期的圈地行為在此發生。
為什麼說是圈地呢?因為同類型的平台一般有互斥性,大部分用戶平常用這個平台、就不會用那個平台。少數度過創始期的平臺來到此階段,而這個階段可能停留很長時間,並且需要燒錢。融資是個問題。
4.競爭期:
平臺有了一定規模,也有別人想來吃這塊肉,或著你想吃別人的那塊肉。這時候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市場行為,最常見的就是發補貼。此時的平臺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各大投資機構湧入,燒錢燒錢瘋狂地燒錢!
此時的平臺病:潛伏中
5.穩定期:
基本上來到這個階段的平臺,已經是少數中的少數。而所謂的”平臺病”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如果沒有特別要求,大多數的平臺會在此時進入品質下降、運營活動增多、對供給者與消費者的態度開始變得冷淡與遲緩。
其實這很正常--你還在求生存的時候,必須把各方面都做好;但你現在歷經艱辛活下來了,你輕則進入正常狀態、重則有些怨氣,所以嘛這也很合理。但是呢其實這並不一定是平臺的性格變了,也很有可能是因為「人力不足」與「流程化」導致的結果:
你以前1個人服務5個人、現在1個人服務100個,能一樣嗎?
以前你一個人就能支配全流程,現在必須一個個流程由不同人分管,能一樣嗎?
這個時期的使用者,能夠很明顯地感到「平臺跟以前不一樣了」,但此時平臺已經起來了,人的聚聚散散特別不容易,你不用也得用、用也得用。此時使用者數量上升、滿意度下降,員工辛苦,企業甚至有一些公關危機,但老闆跟投資商都很高興。
此時的平臺病:發作中
6.衰退期:
目前為止、我工作過與見過的平臺,都是因為產業上升而起、因產業衰退而弱。除非自己作死,真還沒見過那個平臺是因為經營太差在產業還興盛的時候關門大吉的。
進入這個狀況的平臺嘛......我覺得裡面的供給者一旦遇到「問大部分問題都得不到確切作法」的狀況,就速速求生吧。因為這種狀況的平臺呢,要嘛覺得自己沒問題、要嘛知道有問題但無法/不想/不敢/不能解決,只能一步步按照自然規律走下去。
此時的運營者其實心態都很悲傷,自己養大的孩子,你知道他的過去、也知道他的未來,但你無能為力。真是一段慘痛得歲月。能夠在這階段用作法與毅力解決問題的平臺,非常少。作法有效,能夠在另一個市場找到機遇、甚至逆勢而行的平臺,簡直是鳳毛麟角。
這個衰退期的時間長短,與產業衰退的時間相同;有些很長有些很短,但都是時間問題。
此時的平臺病:已成常態
7.消失:
啊那真是特別慘烈的狀況--好聚好散也就算了,也有那種不顧一切轟然倒塌,欠款不還外債不收、供給者與需求者投入的剩餘權益不處理。這時候除了經濟損失,還有很大一部份的感情創商,甚至可能影響整個產業的信任問題。而這樣的平臺真的存在嗎?
很遺憾的,就是有。
雖然我們都不知道原因,但這樣的平臺的確是存在的。
此時的平臺病:平臺沒了病當然也沒了--
以上~一點有感而發的小感想。
人本來就是一種神奇的生物,聚在一起之後有了各種角色又更加神奇了;我覺得臺灣跟大陸的平臺呢基本上是一個路線,只是人的性格、市場的規模、產業變化的速度讓他們的病情發展表徵不盡相同。
臺灣像是一條線往前走,十個病例都長一樣,並且時間通常都拉得很長。大陸呢各種病況都有可能發生、有可能突然提前或著倒退,充滿了戲劇性。
而把時間或著金錢投入在平臺上的是誰呢?是投資方、負責人、運營者、供給者、需求者。這之中呢只有運營者在平臺工作是舒服的,其他每個角色都各有各的風險與壓力。
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很不公平的地方--但這個卻也肯定會存在,這個神奇的世界啊。總而言之我要感謝我作為平臺運營者的正職,因為這讓扮演供給者或著消費者遇到平臺病的時候,還能得到一些研究的樂趣、進而沖淡不滿的情緒。
以上! 1:51 2018/9/3
Comments